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公告 / 正文
新闻公告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年度报告

(2022年度)

2022年1月,学校机构改革,成立新能源材料与化学学院。学院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纳入中心管理。本年度,中心大力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1329”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学校的重点工作、重点任务开展工作。

一、人才培养

(一)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工作计划;及时审核调停课和补课,教学运行平稳规范,认真审读和审核选用教材,实验课程按要求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实践教学有序有效。2020级化学师范专业学生试讲试教校级验收全部合格;实习、见习在组织安排、执行进度、指导教师安排、相关材料归档与报送均按规定开展;2018级、2019级毕业设计(论文)在组织安排、执行进度、指导教师安排、材料归档与报送均按规定开展。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

1.项目申报

(1)组织省级一流课程6项,《材料科学基础》和《分析化学》2门课程被学校推荐申报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2)申报省级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2项。

(3)组织申报校级项目17项,其中教育教学项目8项,融合发展教改项目7项,教学团队2项;

(4)组织申报校级教学类比赛6项,其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微课1项,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2项,校级教学创新奖3项。

2.项目立项情况

(1)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4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1门;立项省教厅1+X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学院;

(2)校级教改立项5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2项;融合发展教改立项3项,其中试点学院1项,试点课程2项;获批校级教学团队1支;

3.获奖情况

(1)获2022四川省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普通项目高等教育组-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二等奖1项;

(2)获2022年校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微课观摩活动理工艺体组优胜奖1项;获2022年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工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三)双创工作

1.创新创业工作

组织全院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8项,超额完成63项的申报任务指标;立项35项,其中国家级、省级各11项,校级13项,省级及以上立项数较上年度提升29.4%,在全校15个教学院中排名第4。完成院级项目结题验收27项,经校级复核验收,有5项被评为“优秀”,经费使用进度适中。

2.创新创业课程和教改项目

开设校级创新创业课程2门,立项省级创新创业教改项目3项;结题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各1门。

3.创新创业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建行杯”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院获银奖3项、铜奖1项;有1篇论文入选202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全省共4篇入选)。

(四)学科竞赛工作

组织全院学生200余人次参加18个赛事,共获奖67项(一类赛事1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银奖)13项、三等奖(铜奖)21项,市级二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和“华文”师范院校化学教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竞赛中均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在全省各参赛高校中继续保持前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在全校继续保持领先位置。

(五)学生发表论文

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参与7篇。

三、学生发展

坚持“以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抓实抓牢常规管理,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成才环境,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以课堂出勤为抓手,搭建好优良学风,学生上课出勤率99%,2019级环境工程1班荣获校级优良学风班,2019级化学2班、2020级化学1、2、3班荣获校十佳书香班级;学院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四川省2022年互联网+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2.修订完善《材化学院素质与能力拓展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级陈浩在四川省第二届“点亮生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级陈胜兰在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中荣获全省二等奖等,有100余名同学获得省级及以上的奖励。

3.学院2022届毕业生317人,就业率89.3%,高质量就业率65.6%,其中研究生录取8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8.07%,学院获评2022年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23届毕业生研究生报考率65%。

朱婷婷和闫胜利分获就业指导课、创业指导课三等奖。朱婷婷成功申报立项思政中心课题一项。

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一)科学研究

1.科研项目

(1)纵向课题

立项各类纵向课题49项,获得资助经费307万元;其中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资助经费60万元,全校位居第1,打破了学院近7年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尴尬局面;省科技厅计划项目3项,创历年来立项数量新高,获资助经费50万元,全校位居第1;市厅级项目29项,获资助经费87万元。全年到账经费67.5万元(下达任务26万元),完成率达260%。

(2)横向课题

立项横向课题20项,获得经费392.65万元;全年到账横向课题经费394.82万元(下达任务192万元),完成率达206%。

2.学术成果

(1)科研论文发表

发表科研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21篇(一区2篇、二区4篇、三区6篇、四区7篇)、EI收录1篇;葛怡聪博士在材料化学领域王牌期刊Chem子刊Chem Catalysis发表的综述性研究论文Transition-metal-catalyzed enantioselective C-H silylation影响因子达22.804,为我校首次以有机硅化学为主题发表的SCI综述性论文,影响因子创学校历史记录(第一作者、第二单位)。以副主编身份参与出版专著一部。

(2)授权专利和成果转化

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现成果转化1项,转让费2万元。

(3)获奖和成果鉴定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已公示完毕);获乐山市第十四届优秀科技学术论文10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2篇。1项科研成果经国家行业协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3.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

依托学院材料与化工学科建设的“乐山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入选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申报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

(二)学科建设

申硕工作上,对标申请条件,材料与化工学科调整了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的表述、完成了需求论证报告的重新论证、简表的修改和撰写。针对骨干教师10人中,有6人没有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的问题,通过对接省级科研平台完成了指标要求;针对科研总经费缺口218万、工程技术类项目经费缺口589万、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经费缺口74万的问题,通过申硕团队成员调整、争取企业立项帮助等方法完成了指标任务。针对没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行业导师问题,与峨半、晶科、永祥、高侧、金象化工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聘请副高级行业导师21人。除成果奖外,各项指标基本达标。

招标和采购工作上,学院承担的5个采购项目,执行经费762.5万、在受疫情影响下,基本确保了各项目的按期付款;

(三)地方合作

新建实践实训基地12个,涵盖企业、政府职能部分和科研院所,其中材料工程专业4个、环境工程专业7个、制药工程专业1个,有效改善了非师范专业的实习条件。全年签署校地合作项目18项,获得经费388.65万元;项目合作成果被县级及以上政府采纳2项,其中有1项成果获“四川省生态环境系统优秀政务调研课题通报”表扬。全年共有15名学生参加顶岗支教,较好地完成了教学部下达的任务。

五、师资队伍建设

编制内引进博士2人,硕士4人,编制外引进博士12人,考核拟引进博士8人,无编制内博士流失。新增双师双能型教师5人,1名教师委培读博。加强师德建设,全年无教师违反师德情况。

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突出成效

(一)人才培养

1.立项2022年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1门;立项2023年省级一流混合式课程2门(正在公示);

2.获2022四川省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普通项目高等教育组-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二等奖1项;

3.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4项;

4.立项省教厅1+X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

5.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论文1篇(按一类普通计,全省仅4篇入选);

6.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类普通),获银奖3项、铜奖1项;

7. 2022年“桃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类普通)中,获银奖2项、铜奖2项;

8.在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类普通)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9.学院2022届毕业生317人,就业率89.3%,高质量就业率65.6%。

10.研究生录取8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8.07%,获得考研工作二等奖

11.被评选为“2022年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 “乐山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入选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2.立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科技厅项目3项,立项400分以上的横向课题9项;

3.论文类单篇认定分值在1000分及以上的20篇;

4.发明专利单项认定分值1000分及以上的6项;

5.科技成果评价类单项认定分值200分及以上的1项;

6.科技成果转让/转化类单项认定分值100分及以上的1项。

7.全年到账横向课题经费394.82万元(下达任务192万元),完成率达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