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年度报告
(2021年)
人才培养方面
一、教学建设与改革
积极推进专业和课程教学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1.项目申报:申报省级教改项目3项(互联网+获体省级奖直报),校极6项
2.项目立项: 省级教学类项目立项6项,其中专业类1项,课程类3项,实践教学类1项,联合立项虚拟仿真类1项。具体如下:(1)化学专业 获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项《仪器分析》,线上一流本科课程1项《有机化学》。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1项 《环境学导论与生态学原理》。(3)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项 《基于环境工程学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建设》;(4)2021年省级 生物与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校级教育教学类项目立项9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研究专项科研课题5项、校级教材建设1项、思政研究中心立项校级课题2项。
3.项目建设: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应用型示范课程1门;校级在建项目7项目,其中2020年校级一流课程在建5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
4.教学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专任教师发表教改论文10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
二、学生竞赛
1.创新创业
(1)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数42项(任务数为40项),立项国家级5项,省级12项,校级5项,省级及以上项目产项数居全校前1/3;
(2)完成校级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网报项目任务书328项(任务数为300项),全校排名第2。“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金奖(国赛铜奖)1项、银奖3项、铜奖1项,全校排名第2,并获得优秀组织奖。
2.学科竞赛
积极搭建与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学科竞赛平台,专业覆盖率高。(1)“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金奖(国赛铜奖)1项、银奖3项、铜奖1项,全校排名第2,并获得优秀组织奖;(2)“挑战杯”省级一等项(国家三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3)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在参赛所有院校中排名第1。(4)四川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参赛同类院校中排名第1。(5)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和全国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分别获三等奖各1项。(6)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7)四川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获二等奖2项。(8)“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获国家三等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1人获“十佳选手”,四川省科普讲解大赛获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三等奖3项。
4.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为44%。
5.截止到2021年8月31日,2021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5.40%;
6. 2021届毕业生总人数240人,考研报名160人,报考率为60%,录取率达30.9%。 2022届毕业生总人数284人,考研报名209人,报考率为73.6%。
7.学院通过召开学院学风建设大会、优良学风班评比、学风督查等活动,加强学风建设,学生课堂出勤率达到99%;本学年无一起考试违纪作弊。
学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1篇。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励28项。
三、突出成效
1获奖情况: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奖-铜奖。
2.工作突破: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在参赛所有院校中排名第1;四川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参赛同类院校中排名第1。
科学研究方面
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项;申报省部级及以上评奖2项。按计划在本年度需结题的科研项目均已结题,无延期和撤销情况。本年度未出现学术不端问题。
1.立项省科技厅项目3项(苗子工程1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项目2项。立项市厅级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专任教师人均0.30项。立项横向课题8项,专任教师人均0.30项。
2.科研经费:经费到账95.14万,完成任务目标数的60%;;
3.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12篇,包括B类核心9篇(含SCI一区2篇),C类核心3篇(含SCI二区1篇),专任教师人均0.44篇;转化科技成果3项;授权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社会服务方面
一、继续教育
按时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成教自考招生宣传组织好、效果好,自考学籍管理规范;成教自考学生毕业证办理及时、无误加;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完成好;成教生学习过程管理、自考试题命制、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案制订、实施做的好。积极申报国培、省培项目。
二、服务地方
1.对口帮扶:办公室主王苦舟完成定点扶贫任务,6月份返校;13人参加定岗支教,超额完成任务目标数(8人)
2.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项目数量9项,合同经费为128.465万。
3.校友工作:聘请校友导师4名,通过校友招聘(含考取研究生)毕业生64名,开展校友讲座4次,看望校友2次,宣传优秀校友3次。
师资队伍方面
一、高层次人才队伍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联系博士24人,组织面试2场,从上年9月1日至本年8月31日,引进编制外博士7人(杨少青、贾树勇、戴云生、徐立华、李金阁、武京伟、杨传波),编制内3人(史铠、葛怡聪、黄旺银),共计10人,完成2021年博士引进目标任务数9人。
二、紧缺师资:双师双能型教师23人(学院专业技术岗教师共39人),新增待认定教师3人(常佳丽、黄旺银、陈茂霞),占比超55%。
三、突出成效
新增校级最美青年教师提名奖1人,马旭光。入选乐山市“嘉州英才培育计划-嘉州科技菁英”2人(马旭光、江滔)
超目标任务引进博士1人,积极支持接收学校统筹安置博士7人(高如天、郭春花、林冰东、刘兆才、陈小波、刘运杰、罗景燕),无编制内博士流失。引进硕士实验系列老师2人。